logo

比萨学联
Chinese Students and Scholars Union in Pisa


 
返回首页
 

 

 

 
 

活动报道:参观比萨伞兵训练学校

前言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认识了意大利伞兵训练学院院长LUPINI,他为人热情爽快,不愧为军人的后代。
当我随意提出组织比萨的中国留学生参观伞兵训练学院的设想时,却出乎意料地得到了他的热忱赞同。
乘着欢度鼠年新春佳节的热力气氛,2月14号我们比萨学联有幸参观了这所意大利唯一的培养和考核伞兵的学院. 同时,比萨电视台还作了相关报道。 圣安娜学院院长Riccardo Varaldo原本也有兴趣和我们一起参观,但由于临时有事,很遗憾未能成行。
感谢林栋,撰写此文,还收集了一些有关意大利伞兵的作战事迹和阿拉曼战役的相关背景资料,让我们对意大利伞兵的历史和现状有一个更好的了解。 也感谢其它学人提供有关照片, 与大家分享。

徐纪华
比萨学联
2008-2-18

 

 

 

参观意大利伞兵营

比萨大学 林栋

虽然说意大利在近代战争中胜少败多,但是意大利仍不失为一地区性的军事强国。特别是意大利的军工产业在世界市场上仍占有一席之地,虽然欧盟没有完全对华武器解禁,但是意大利和和中国的联系合作也非常密切,除了法国之外,中国引进不少来自意大利的科技技术。例如中国海军目前装备的" 白头 " 鱼雷,就是中意结晶产品。1997 年对华出口的进程火炮技术,改变了中国传统的双连苏式防空火炮。特别是在反隐身作战观测上,中国在 2005 年引进意大利技术,改进了中国的地面有缘相控阵远端警戒雷达,使其可以发现 0.8 米的隐身战斗机。

虽然自己平时很喜欢军事,一直希望有机会看看国外的部队。但一直没有机会,没想到这个梦想成真。很幸运, 学联带领我们在2月14号参观了意大利“闪电”伞兵营,算是近距离接触了这些大兵,这也是我第一次这么近的接触到外国官兵,所以很是兴奋地等到了14号上午。

意大利“闪电”伞兵营,可以说是意大利伞兵的代表,Folgore在意大利语中是闪电的意思,这也代表伞兵作为其特殊兵种的意义。伞兵营的训练中心正好位于我们比萨,也是意大利唯一的培养以及考核伞兵的学院。现役人数大约为700人。

大家都是第一次近距离见到这些大兵,都很是好奇,连学院的院长都出来接见了我们,真让我们感觉有些受宠若惊。学校干净整洁,建筑物仍是意大利的传统风格。不时有穿军装的士兵走过,提醒着我们这是军队的地方。学院的广场叫阿拉曼广场,广场上有一纪念碑,是纪念在二战北非阿拉曼战役中牺牲的烈士。“闪电”伞兵师在阿拉曼战役中表现极其出色。特别是在撤退过程中担任艰苦的后卫任务,在战斗中前赴后继,死伤殆尽,宁死不降,赢得了对手的敬重,一名狙击兵在弹药用尽后将自己的断臂掷向冲上来的英国坦克,知后道隆美尔说过“德国士兵震惊世界,而意大利狙击兵震惊了德国士兵。”可以说阿拉曼战役中“闪电”伞兵师的战斗精神是现代意大利伞兵的精神象征,难怪为我们解说的意大利教官会如此自豪了。

接着我们参观了学院的博物馆,博物馆介绍了意大利伞兵的成长和发展史。玲琅满目的各种成列品诉说着这支年轻而又骄傲的部队。其实意大利伞兵成立的时间算是比较早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就参加了相关军事活动,在上世纪30年代就已经正式成军。可以说是世界伞兵的元老之一。二战中意大利伞兵也参加了大量军事活动,而阿拉曼战役又是伞兵的骄傲。在战后意大利伞兵也积极的参加了众多国际维和行动,不管在非洲,中东,还是在阿富汗,都可以看到意大利伞兵的影子。整个博物馆的藏品非常丰富,不但图文并茂还有很多实物。各种的枪支火炮也很多,我特别喜欢二战的德国的MG42型机枪,这种机枪可以说是二战最好的机枪,火力强大,射速快,故障率低,轻便可靠。但是工艺流程非常复杂,所以整个战时德国才生产了几千挺,保留至今的也寥剩无几,没想到能在这看到。还有各种在战场上缴获的枪支火炮,例如美国的汤姆逊冲锋枪,M-3冲锋枪,卡宾枪,加兰德步枪,还有德国的MP-40冲锋枪,铁拳火箭筒等等。现代的武器还看到了“米兰”式反坦克导弹发射器,这毕竟在国内是见不到实物的。

特别要提一下的是踏板车,在战争中,空降兵历来是伤亡率非常高的兵种,从空中跳伞着陆后的空降部队常常难以迅速集结成正规的编制,结果许多伞兵经常要面对孤身作战的危险境地。为了解决伞兵着陆后迅速从分散的状态向约定地点集结的问题,军队急需一种新型的交通工具——折叠式踏板车。 二战期间,折叠式摩托车被设计出来供飞行员在用降落伞空降之后使用,一种容易驾驶而且车轮小的坐式摩托车设计概念得到了确立和推广。

二战后,意大利的普耶德芬飞机制造公重新设计了一款叫作畏司帕(Vespa)的踏板车。车身采用全薄钢板冲压焊接而成,结构紧凑,价格便宜,完全符合战后人们需要廉价运输工具的需求。1946年,公司开始大批量生产这种畏司帕车,并由此发展成为了全球最大的踏板车生产企业。畏司帕成了经典踏板车的代名词。而1953年的经典电影《罗马假日》中格雷高利派克骑着Vespa125,载着由奥黛丽赫本扮演的公主畅游罗马城,在罗马的西班牙广场烙下永恒不朽的恋情,那股浪漫情怀深深打动当时的年轻情侣;那种自由潇洒令无数男女老少为之神魂颠倒,也使Vespa名声大噪。这个有点扯远了,不过可以说正是由于战争对踏板车的需求,才导致了战后意大利的踏板车行业的兴旺。也不能不说是歪打正着吧。

接着我们参观了伞兵的训练中心和装备中心,看到了如何折叠伞包的,也是第一次看,所以大家都感到很新鲜。伞兵都是从高空降落了,所以降落伞就是伞兵的生命。虽然现在已经有机器可以自动打伞包,但是伞兵们更是愿意相信自己亲手打的,想想也是,毕竟是上天玩命的活,还是相信自己的手比较安全,要是机器有一次故障,那就小命不保了。降落伞一般都有正伞和副伞,当主伞没打开时,可以用副伞。如果在高级点的话,还有一计时器,如果正副伞都失灵的话,计时器和飞机的电脑相连,计算当时的速度和状态后,可以自动开伞。降落伞大概有50,60米长,用特殊的材料做成,防潮抗风,防静电,每根绳可以支撑120公斤的重量。降落伞顶部有一洞,是为气流稳定而设计,不然空气会都从伞的边缘流出,会导致伞降落时的不稳定,所以现代的降落伞顶部都有一小洞,让下降时更加稳定。每个伞一共有15公斤左右,看那些士兵一个个都打得满头大汗。

后来我们还看到了伞兵的日常训练,教官还给我们讲解了正确跳伞的动作和要领,看那些伞兵一个个从几十米训练台跳下,教官还开玩笑问我们谁愿意上去,没想到不少人跃跃欲试,看来胆大的还不在少数。接着教官还带领我们参观了室内训练中心,还让伞兵给我们现场演示了空中换方向以及落地的动作和要领,让大家都开了眼界。最后我们去了院长的办公室,原来他的父亲就是原先“闪电”伞兵师长,真所谓子承父业啊。虽然是少将军衔,但是没有一点架子,和我们热情的握手,甚至还会说两句简单的中国话,还知道今年是中国的鼠年。最后还发给我们纪念品,并合影留念。

合影

点击查看大图

虽然上午的时间一下子就过去了,但是大家仍感觉意犹未尽,毕竟是难得的参观机会。空降兵在未来的战争中是先锋部队,所以无论是训练和装备都应该是最好的。但其实细细回想,中意两国之间的士兵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在伞兵营里,随便打手机的,三三两两的意大利士兵多的是,还有不少士兵有肚腩或者眼镜,但在中国军营里这种事情是绝对不允发生的。可能这和意大利人天生散漫的性格有关吧,中国军人讲究纪律,做什么都一板一眼,而且训练也严格的多,也许这也是中国军队百战百胜的原因吧。而且意大利伞兵的报名都是自愿制,每天开车来,就像上班一样。而中国的伞兵都是义务兵,都从军中挑选,可以说是百里挑一,训练也尤其严酷。不过意大利人天生就是爱和平,善于浪漫和诗意的生活,想当年墨索里尼非要把意大利人改造成冷血的战士,硬是参加二战,结果却事与愿违。就算在军营里也能体会到意大利人的幽默热情和浪漫,他们是天生的诗人,艺术家和文学家,所以希望战争远离,亚平宁半岛永远和平。

 
 

附1 伞兵诞生历史

伞兵又称空降兵,主要是以空降到战场为作战方式,其特点是装备轻型化、高度机动化、兵员精锐化。伞兵是一支具有空中快速机动和超越地理障碍能力的突击力量。 世界第一支空降兵部队诞生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初的苏联。在现代战争舞台上,空降兵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空降兵占陆军的比例,已由二战后期的1%增长到目前的8%左右,并呈上升趋势。

空降兵能从飞行中的航空器上安全降落到地面,完全借助于降落伞。是降落伞的问世,才有空降作战的产生。而且降落伞起源于中国。早在1306年,中国的杂技演员们便使用过类似降落伞的装置。这个跳伞杂技节目后来传到了东南亚的一些国家,不久又传到了欧洲。到17世纪,各种各样的跳伞杂技表演在欧洲各国盛行一时,伞也由纸质改成布质、绸质,形状由圆形改成多样形。18世纪30年代,随着气球的问世,为了保障浮空人员的安全,杂技场上的降落伞开始进入航空领域。飞机问世后,为了飞行人员在飞机失事时救生,降落伞又有了进一步改进,1911年出现了能够将伞衣、伞绳等折叠包装起来放置在机舱内,适于飞行人员使用的降落伞,这种降落伞于1914年开始装备给轰炸机的空勤人员。以后,随着运输机的出现,降落伞得到进一步改进,逐步为军队大量广泛使用,从而产生了空降兵这一新的兵种,带来了空降作战这一新的作战样式。

1927年,苏军使用运输机在中亚细亚地区空投部队,一举歼灭了巴土马赤匪徒等叛乱分子,是第一次出现的空降战。1930年,苏军空降兵正式建立世界上第一支正式的伞兵部队。

德国是继苏联之后第二个大力组建空降兵的国家。 早在1933年2月,担任普鲁士政府首脑的戈林,在警察部队中就组建了一支伞兵队——特别缉捕队。1935年戈林调任空军当司令后,将这个伞兵队调到德国空军。此时,德国废弃凡尔赛条约的军事条款,大力扩充军队。1936年1月,德空军组建了第一个空降团——伞兵第一团,年底,又组建了1个伞兵营。与此同时,以民航为掩护,在施腾达尔成立了1所伞兵学校。

在30年代组建了空降兵部队的还有意大利和法国。意大利军队在它的空中力量理论家杜黑的影响下,对发展跳伞技术有着极大的兴趣,20年代中期即开始了跳伞技术的研究, 即使其负责此项工作的领导人居东尼在跳伞中因事故而身亡,也没有影响他们的研究热忱。到30年代,意成立了2个伞兵师及1个海军伞兵旅,但员额都不足。法军于1936年组建了2个伞兵连及一所伞兵学校,到30年代末发展为5个伞兵连。

据国外资料介绍,美军在30年代中期也曾进行跳伞技术的研究,并组建过2个试验性的伞兵连,但不久就解散了,因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美军没有空降兵部队。

附2 阿拉曼战役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著名战役。1942年10月23日,在埃及阿拉曼地区,英国第八集团军在蒙哥马利指挥下对隆美尔统率的德、意联军“非洲军团”发起攻击,两军激战十二天,英军获胜,德、意军被迫退到突尼斯边境。

阿拉曼战役位于埃及北部,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北非地区的主战场。1942年10月底至11月初,英国军队在此给德意法西斯军队以沉重打击,史称阿拉曼战役。这次战役以英军胜利告终,扭转了北非战争的格局,成为法西斯军队在北非覆灭的开端。

由于德军在苏德战场,特别是在斯大林格勒会战中损失惨重,德意两国法西斯领导集团被迫于1942年秋季前大幅度缩减对在非洲作战军队的支援。德意军队已精疲力竭,武器、弹药和燃料奇缺。这对英军在非洲战区转入进攻,驱逐德意军队极为有利。

10月23日前,德意军“非洲”坦克集团军(司令为隆美尔元帅)在埃及阿拉曼以西占领宽为60公里的防御正面。该集团军下辖德军4个师和意军8个师,总兵力约8万人,坦克540辆,火炮1219门,飞机350架。采取纵深梯次配置,企图依托支撑点式环形防御与大面积布雷相结合的坚固防线,阻滞和粉碎英军进攻。在埃及作战的英军第8集团军(司令为蒙哥马利将军)辖10个师和4个独立旅,总兵力为23万人,坦克1440辆,火炮2311门,飞机1500架。战役企图规定;钳制左翼德军,由阿拉曼西南地域向西迪哈米德方向实施主要突击,将德意军队滨海集团压迫至沿海一带,并予以歼灭。英军巧妙进行战役伪装,使德军对英军主要突击方向和战役发起时间作了错误判断。

1942年10月23日21时40分,经过3天的预先航空火力准备和20分钟的炮火准备,英军于10月23日傍晚转入进攻。突破是在9公里宽的地段上实施的。英军炮兵密度较小(每公里正面50门火炮),未能压制敌人火力配系,虽经一整夜战斗,仅楔入敌人防御阵地。突破变成了速度异常缓慢的“蚕食”德军防御阵地的行动(至10月27日前英军仅推进7公里)。

在主攻方向上,第30军右翼澳大利亚第9师和英第51师、中路新西兰师和南非第1师,起初进展顺利,突破敌前沿后迅速在雷区为后续装甲部队开辟通路;左翼印度第4师在鲁韦萨特岭以北遭敌顽强抵抗,进攻受阻。24日凌晨2时,第10军第1、第10装甲师奉命从正在开辟通路的雷区进入战斗,由于雷区纵深超出预料,至日终前仅第1装甲师的个别部队通过雷区。25日凌晨,新西兰师在雷区开辟通路后,向西南方向迈泰尔亚岭逼进,遭德第15装甲师反击。26日,澳第9师在战线北端攻占德军部分阵地后向海岸推进,威胁德第164师侧后,并击退德第15装甲师的反击。在助攻方向上,第13军对德军防线南段发起进攻,但为德军的雷区和炮火所阻,进展甚微。24日晨,该军第7装甲师和第44、第50步兵师再次发起攻击,通过第一道雷区后为德军火力所阻。

此后,双方损失惨重。26日,隆美尔判明英军主攻方向,开始将第21装甲师调往北线。英军进攻受挫,27日暂停进攻;第7装甲师北调,加强主攻方向实力;第13军其他部队暂取守势,仅以小分队出击和炮火袭击牵制敌人。26日,意大利向非洲运送燃料的油轮全部被英国海、空军击沉,致使德军油料奇缺,后勤补给陷入困境,装甲部队无法组织大规模反击。29日,澳第9师和英第9装甲旅向海岸推进,被德军击退。由南线调来的德军主力第21装甲师向北部沿海机动,企图阻滞英军沿公路西进。蒙哥马利据此改变计划,决心对腰子岭以北德军防御薄弱部位实施纵深突破。31日,澳第9师进抵并控制沿海地区,切断德军第164师退路。德军第21装甲师、第90轻型装甲师组织反击,未果。至此,德意军坦克仅剩200余辆,而英军在战线北段尚有800余辆坦克没有投入战斗。

11月2日凌晨1时,英军按照"增压"计划发起新的进攻。经炮火准备后,第151、第152步兵旅和第9装甲旅发起冲击,遭德军顽强抵抗。第1装甲师随即投入战斗,次日夜从德军第15、第21装甲师防线接合部达成突破。4日晨,第10、第7装甲师和印度第4师从突破口向纵深发展进攻。德军第15、第21装甲师余部实施反击,但由于没有空中掩护,大部坦克被击毁。在沿海地区被切断退路的德第164师余部,亦被澳第9师歼灭。隆美尔命令德意军全线撤退。由于油料和车辆不足,部分重兵器由人力后送,道路拥挤不堪,撤退行动迟缓。英军乘势转入追击,并出动大批飞机轰炸,给退却中的德军以重大杀伤。6日,英军因雨停止追击,致使德意军装甲摩托化部队顺利撤退,仅意军第10军在退却途中大部被歼,战役至此结束。

此战是英军在非洲取得的第一次重大战绩。这一胜利使北非战局出现了有利于盟军的转折,盟军从此开始掌握战略主动权。阿拉曼战役中,德意军队伤亡和被俘5.5万人(俘获3万人、毙伤2.5万人),损失坦克320辆,火炮约1000门。英军亡4600余人、伤8900余人。此战的特点是,英军以巧妙的伪装达成了战役突然性,步、炮、坦密切协同突破对方防线。不足之处是,对敌人防御战术地幅的突破速度极低。每昼夜超不过1.5公里,因而未能达到将德意军队压至沿海一带的目的。英军对退却之敌追击也不够坚决,这使德国法西斯军队集团得以有组织地撤至预有准备的防御地区。

阿拉曼战役战役是北非战局的转折点。此后,德意法西斯军队开始在北非地区节节败退,直至1943年5月被完全逐出非洲。

附3 意大利伞兵在阿拉曼战役中的表现

阿拉曼会战失利以后,隆美尔抢走了意大利部队的全部卡车,给养和重装备,仓皇逃窜。

意大利部队组织了决死的抵抗,数个营战至最后一人,给英军造成了巨大损失。

闪电师在阿拉曼打得非常顽强,俘获了第6新西兰旅旅长Clifton准将,重创第44师。自身的伤亡也非常高,全师的各级指挥官与部下们浴血奋战,18名校极军官有9人阵亡,4人受伤。其中,Maiolatesi下士的事迹最具代表性。Maiolatesi下士的右臂被炸断,他继续操纵机枪射击直至子弹打尽。然后他跃出战壕,以左手向冲上来的英军投掷手榴弹。隆美尔元帅在11月1日的家信中曾写道:闪电师是我方最优秀的部队之一。

11月3日,闪电师开始徒步西撤,由于没有任何运输工具,且武器弹药饮水均已消耗殆尽,意大利伞兵师根本不可能逃出机动能力远高于自己的英军包围。实际上该师的结局已经注定。英军曾数次召降闪电师,并以骑士风度对意大利伞兵的善战表示了敬佩,但回答他们的是一片“Folgore”的呼喊声。

11月6日,由Camosso上校和Zanninovich少校指挥的一支闪电师残部被英军坦克追上并包围,在打完了子弹后,军官下令破坏所有的武器,静候英军的到来。有一些人甚至仍拒绝投降。曾经有5000名官兵的闪电伞兵师最后只有306名官兵幸存。但是,该师的一些孤立的小单位仍一直抵抗到11月11日,还有一些零星人员侥幸随非洲军撤离了。

有一段对话很有意思,11月7日,英军第44步兵师师长Hugues少将遇到了三名闪电师的战俘,其中之一就是该师师长Frattini少将。Hugues将军对Frattini说道:
“我听到一些流言,说闪电师的指挥官死了。我很高兴发现这不是真的。”
“谢谢”。Frattini回答。
“我还希望告诉你,在我的军旅生涯中,还不曾遇见过像闪电伞兵师这样英勇善战的勇士。
“谢谢”。Frattini再次简短地回答。

 
 
 
     
  首页 | 全意学联 | 版权申明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7 by CSSUP. All Rights Reserved  
  Web design by Wu Yifan